前幾天聊了我在實習期間以及實驗室時期的一些經歷與學習,原本預計就是要開始進入到我的第一份工作經歷的學習。但今天有一個難得的機會,我決定先繞過時間肘,來分享我今天的經歷與學習。
今天難得的機會在於台灣敏捷協會與 Agile.Taichung 、新加坡商鈦坦科技 在台中主辦了一場〈【大師講 - 台中場】對話的力量 - 新時代的溝通觀念與溝通之鑰〉,而這場演講就是以傳授薩提爾模式著名的李崇建老師。
薩提爾模式也是 Scrum Master 會去暸解的領域,偶爾會聽到許多敏捷圈的夥伴提及,也常聽到在教育圈朋友談過,但我對它的了解其實僅止於四個溝通姿態:打岔、超理智、討好、指責,其餘的就只有認知而沒有理解。而今天的體驗對我來是難得的,也因為會和工作上的經歷有些共鳴,所以也是有收穫的。就讓我來分享一些筆記和得到的觀點吧!
認知無法改變一個人,體驗才能改變。
認知就是「知道」這件事,體驗是「覺察」自己的感受並建立連結。舉例來說,縱然我知道要「早睡早起」,但我就是不會去做;直到我詢問自己是什麼原因讓自己沒辦法早睡,這些原因背後的原因是什麼,最後可能才會暸解到自己是因為對成長有所執念,在自己沒有做一些讓自己成長的事情時,就不太敢結束今天,所以也就不會早睡,自然也不會早起。
這部分讓我想到工作的歷程是,有些敏捷的知識或概念有時候用講的其實是沒辦法讓夥伴們理解,或是理解但不知道要怎麼做或想要做。但若是用工作坊的方式讓他們練習過一次,通常就會收到良好的效果。
這裡提到的薩提爾模式有分為三個部分:提問模式、正向效應、量子力學模式。我就分三個小節進行講述吧!
這裡有講到 Open Dialogue 最常運用的兩個提問技巧,分別為「重複言語」與「好奇」。這是我已經知道的技巧,但今天舉的例子卻讓我有更深的體悟。老師舉的例子是一位小孩詢問街友的故事,這位小孩透過與街友的對話,讓許多街友最後都重拾自我回到自己的社群中。但這個小孩有特別厲害的地方嗎?可能沒有,他也沒有心理師執照。但是他就是在純真中使用「重複言語」與「好奇」不斷地對街友提問,進而讓街友與自己對話,找回自己。
以好奇為主,而不只是分析
這裡是我最有感觸的部分,除了這也是 ScrumMaster 最常使用到的技巧,另外在今年在 ICA 深度匯談課程中「探詢」的概念也有點像。更進一步的是,我常知道我要從好奇心出發,但其實我總覺得有時候我做得好、有時候卻又沒辦法問出好問題。經過今天的演講,我想我有了更深的體悟。
過去的好奇,我有時候是把它當作一種提問方式,為的只是避免自己的提問帶著自己的價值觀強壓給別人,當自己擺著的是一個好奇的起始句,就比較能夠避免。但直到某天有同事問我說:「SM 的口頭禪是不是『我好奇』?」我才驚覺自己或許太過行事了。
所以小孩的故事給了我一個很深的感觸,意識到我過往有時候會做不好的原因在於,我的提問並不是真的在「好奇」,而只是透過一個刻意擺出來的「好奇姿態」包裝起來而已。我要嘗試去改變的事重拾自己的好奇心,去好奇對方的故事,然後去提問才對。
在提問模式裡,老師分享了滿多案例以及幫我們標注很多細節。像是
這些其實都是我以前知道的技巧,但今天透過案例的模擬和演練讓我有所體驗,進而讓我更能暸解到這些技巧的重要。
這邊提及的正密效應,就是指畢馬龍效應。
比馬龍效應是一個自我應驗預言發展。以此觀點,內心常常帶著負面期望的人們將會失敗;而內心常常帶著正面期望的人們將會成功。在社會學,這個效應經常被引用與教育或社會階級有關。
這裡重點就是提問要導向正向,要怎麼導向正向就是透過詢問對方「想要的是什麼」、或是「喜歡這樣的狀態嗎」,讓對方覺察到自己正面的期望。
老實說,這邊我沒有很懂。大致的理解是讓對話處於一種可零可一的狀態,而不是非一即零的二元論。等我再進行一些研究時,再補上。
今晚的演講雖然有三小時,但是收穫其實很多。今天的文字篇幅已經超過我一篇預期的量,所以就容我把其他收穫留到明天再分享囉~